察爾汗鹽湖是中國最大的鉀鎂鹽礦床,鹽湖東西長168公里,南北寬20—40公里,鹽層厚約為2—20米,面積5856平方公里,海拔2678米。也是世界上大型鹽湖礦床之一,湖中蘊藏著極為豐富的鉀、鈉、鎂、鋰、硼、溴、碘等資源,總儲量600多億噸,其中已探明的氯化鉀總儲量為5億噸,占全國已探明儲量的97%;氯化鎂儲量16.5億噸,氯化鋰儲量824.6萬噸,均占全國首位,氯化鈉儲量426.2億噸,可供全世界人食用1000年,察爾汗鹽湖是中國發展鹽化工業的重要基地。還出產聞名于世的光鹵石,它晶瑩透亮,十分可愛。伴生著鎂、鋰、硼、碘等多種礦產,鉀、鹽資源極為豐富。
又名察爾汗鹽池。海拔最低點為2200多米,由達布遜、南霍布遜、北霍布遜、澀聶4個鹽湖匯聚而成。格爾木河、素棱果勒河等10多條內陸河注入。由于降水量極少,大量水分通過蒸發流失,形成深厚的鹽層,湖內鹽蓋厚30米左右,最厚處達60米。其主要成分是氯化鈉、氯化鉀、氯化鎂,儲量達20多億噸。青藏公路和青藏鐵路通過鹽湖,路基全是用鹽鋪成,長32千米,分別被稱為萬丈鹽橋和鋼鐵彩虹。
“察爾汗”是蒙古語,意為“鹽澤”。鹽湖地處戈壁瀚海,這里氣候炎熱干燥,日照時間長,水份蒸發量遠遠高于降水量。因長期風吹日曬,湖內便形成了高濃度的鹵水,逐漸結晶成了鹽粒,湖面板結成了厚厚的鹽蓋,異常堅硬。令人難以置信的是鹽湖上還有一條長32公里的公路和鐵路穿行而過,是一座浮在鹵水上的“萬丈鹽橋”,公路和鐵路是格爾木至敦煌公路的一段和青藏鐵路的一段。
格爾木蒙古語意為“河流密集的地方”,境內的察爾汗鹽湖是世界上最大的鹽湖,是我國最大的鉀鎂鹽礦床,各種鹽總儲量超過600億噸,鉀肥年產量超過400萬噸。
察爾汗鹽湖是目前已探明的幾大內陸鹽湖之一。鹽湖東西長近200 km,南北寬30 km,海拔2670~3000米。北部被祁連山系及其余脈環繞,南、東為昆侖山系,均是古老變質巖系及早古生代地層。遠離山前至鹽湖地層由中下更新統的沉積物、洪積、沖積的砂礫巖、粉細砂和粘土等組成。
湖區是典型的高原干旱氣候,年平均氣溫為0~1.4℃,年蒸發量大于降水量100多倍。湖區外圍多處分布有早中更新世湖相地層(Q1+2),證明第四紀早期是柴達木古湖的一部分。
察爾汗鹽湖地表為干鹽灘所覆蓋,僅在干旱灘邊緣分布著大小不等的9個鹵水湖泊。其中達布遜湖面積最大,還在沉積光鹵石,其他湖泊主要沉積石鹽。干旱灘之下是結構松散的多孔石鹽(孔隙度25%~27%),孔隙間充滿晶間鹵水,潛水位0.05~1.5 m。從全區看,達布遜湖水位是最低的,因此晶間鹵水總是緩慢地流動補給。晶間鹵水面以下普遍有光鹵石、鉀石鹽等鉀鹽礦物。湖的南岸受格爾木河三角洲的影響,粉砂、亞粘土沉積物和部分細碎屑層,伸入干鹽灘內,與石鹽層構成相間的沉積韻律,反映成鹽期內湖區氣候以干旱為主,但也有間斷的潮濕氣候變化。
經勘察和研究發現,5 800 km2的干鹽灘是多期逐次形成的。鹽湖濃縮的早期,鹵水湖泊面積大,干鹽灘只是在湖區北部邊緣出現,隨著湖水面積向南收縮,干鹽灘從北向南逐步擴展,覆蓋了湖區的大部分。
整個湖區按構造、石鹽層分布等特點劃分為4個區段,自西向東:別勒灘區段(300勘探線以西)、達布遜區段(300~176線)、察爾汗區段(176~296線)和霍布遜區段(296線以東)。